7月11日至13日,第一届华东地区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力学学会、江苏省力学学会、浙江省力学学会、安徽省力学学会、山东省力学学会、福建省力学学会、江西省力学学会以及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学会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利体育承办,旨在探讨动力学与控制领域国内外前沿理论及工程应用进展,促进青年科研人员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推动该领域跨区域协同合作与发展。大会共吸引了国内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
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长廖世俊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加强相关领域专家的交流合作,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与协同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力学处处长张攀峰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近年来对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资助情况,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小勤介绍了上海交大在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研究平台与师资力量,强调学校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科研生态,期待与兄弟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大会主席瞿叶高教授表示,会议首次汇聚了华东地区力学学会核心力量,构建了高水平的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交流平台,有力践行了国家“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战略要求。大会开幕式由南京理工大学程诚教授主持。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陈勇围绕“民用飞机冲击动力学仿真及适航验证技术”,介绍了鸟撞、轮胎爆破和爆炸冲击三类极端事件下的结构响应与防护设计,分析了关键部件的失效模式及材料非线性、界面效应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抗冲击设计准则与适航验证路径。
北京理工大学王成教授聚焦“爆炸毁伤与防护高精度计算方法与软件研制”,介绍了多物质相互作用下爆炸毁伤的理论建模与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多介质界面高精度处理方法,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软件,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李建强分享“重复使用火箭的发展及商业化思考”,回顾了国内外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历程与技术挑战,介绍了我国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制进展及商业化潜力,并展望了未来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趋势。
重庆大学蒲华燕教授围绕“多稳态机构与可编程机械计算”,介绍了面向极端环境的高可靠性机械计算研究,提出了基于电磁驱动的非接触式多稳态机构,并构建了可编程机械逻辑门,实现了无需能量供应的连续计算,为抗辐射场景下的信息处理提供新思路。
浙江大学宦荣华教授以《高分辨率微传感器件敏感结构的设计与控制》为题、大连理工大学马玉祥教授以《极端波浪砰击荷载及引发圆柱结构振动特性研究》为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锐教授以《大展弦比柔性飞翼飞机的刚-弹耦合气动弹性动力学研究》为题、复旦大学方虹斌教授以《仿蠕虫移动机器人“结构-驱动-环境”耦合动力学与控制》为题、西南交通大学陈再刚研究员以《轨道机车驱动及传动系统激励机理与动态特性》为题、同济大学孙秀婷教授以《非线性隔振器低宽频动力学设计》为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柳教授以《血管介入磁控软体机器人的动力学与控制》为题、浙江理工大学严博教授以《几类仿生隔振器动力学设计的一些研究进展》为题,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
大会共设立4个分会场,开展了66场口头报告交流,与会专家们就多体动力学、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随机动力学与控制、动力学前沿交叉、非线性振动与控制、流固耦合动力学与控制等内容展开了充分交流。
此次会议聚焦“前沿动力学理论、关键技术突破、国家重大工程应用”三大方向,服务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需求,有效促进了力学学科交叉融合和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将为华东地区力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